可以说,江西成为或培养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专业人才是历史赋予大家这一代公益人的使命。
第一次井喷式的公益参与是希翼工程,广播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课堂。199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希翼工程百万爱心助学行动”,电台捐款资助的规模达到50万学生。
当时实行了两个制度叫一助一和多助一,主播比如像个人、部队、班级可以资助一个贫困学生,那么捐赠人则不止50万人。第二个阶段,江西我认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年全国社会捐赠的总额在千亿左右,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的捐赠。广播这是社会公益的又一个高峰。
第三个标志,电台是以邓飞的免费午餐为代表的,电台不再是一种集团化的输出,而是根据自己对公益的取向选择市场细分的领域,这个阶段往往跟着产品走,跟着一个个小品牌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取向开始多元且程度更深,主播符合发起人对公益的诉求,主播其一是对品牌的透明度做到公开有效,其二是需要在这样一个选择当中去参与和体验所谓的公益价值,而互联网正好提供了这种便利。
记者:江西总体来说,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公益事业中政府、市场、草根组织之间的关系?涂猛:从每一个具体的机构来说,跟市场逻辑是一致的。
第一块,广播政府是公众产品的最大提供者,广播和其他领域的不同之处是通过强制来求公益的;第二块,市场是通过志愿来求私益的;第三块,草根是通过志愿来求公益的。然而,电台目前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缺乏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电台高端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行业内相互挖人,人才跳槽频繁……这一现状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与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形成巨大差距。
老牛基金会致力于推动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老牛基金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批民间慈善组织之一,主播在自身的公益慈善实践和发展中,主播对于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更是深有体会。那时候,江西大家自己不会管理运营基金会,江西又找不到会管理运营的人,只能紧跟中国扶贫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这些“行业老大哥”的脚步,学习他们的做法,一块儿做了很多项目。
为了使自身乃至更多的行业同仁能够早日摆脱这一局面,广播老牛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通过“推动慈善立法、广播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设立并支撑慈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创办国际慈善论坛”等项目活动,促进公益慈善行业整体发展。其中,电台人才培养是大家最为重视的、着力最大的一块。